“荒唐。”皇帝点评,“妇人读书习武、入朝为官,那何人诞育子嗣、抚育幼子?”

        听上去是反驳,薛瑜也看到了些人跟着点头,但……皇帝神色几乎没变,让薛瑜开始喷人前的六分确定,变成了九分。

        皇帝容许她搞女学女官试验区,却不一定会推广,眼下能进一步发问,就是他心动的标志。这些数据或许说服不了全部文武,但是有了皇帝的心动,只需要有一部分人发现这里面的利益就够了。

        统治者可不会站在男性大臣的角度,去考虑他们被分走了工作,多些打工人做事,内卷起来才是正确思路。在举例里,薛瑜也强调过普通百姓家里女性同样耕种做工,那顺着想就很明显了,士族家里这些接受了教育和精心培养的女孩,也该为国效力才是。

        薛瑜:“妇人教养子女,但子女长大需要为国效力,其母不通读书、不通武艺、一窍不通,如何抚育教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另则,儿在东荆调查发现,胎儿平安降世者不到七成,其中,母体康健、受到照料的孕母居多。而东荆育幼园照料的幼童,明显比独自在家教养的幼儿聪明好学……儿以为,国家照料孕母、统一安排幼儿入学当可增加胎儿降世、栋梁之材。”

        从缓和些的教养子女入手,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递进的生育率和幼儿学习对比,则是薛瑜瞄准的各家头痛方向。

        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事实上,与女子挂钩的生育资源对大小统治者来说都相当重要,生不了孩子就没有人力,最好一胎十二宝。什么时候最晚结婚、允许寡妇再嫁、县衙带人撮合嫁娶……这都是基层官员需要负责去管的事情。

        没有人造子宫之类的玩意,薛瑜扭转不了这个剥削状态,但能尽力争取女性走出家门的机会。她隐去了育幼园目前教导的只是大些的孩子,也隐去了一段时间产假和教导子女与为国做事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女子工作后必然出现的家庭与事业抉择,不过,能看到这些的人也并不多,暂时不需要点醒他们。

        她之前不想让女兵的组建留下太多自己的痕迹,以避免被套上受人扶持等不好的印象,但现在推女官们走上舞台,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就免除了这部分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