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析最初只是一笑置之,院长还以为他根本没仔细看,也不在意。
当时有人说论文的作者很外行,不少人都附和,甚至某些教授从作者简介里得知时初的年龄时,都纷纷表示国外名校学术圈有水分,十分不耻。
谁知颜析听到这些嗤笑一声,某次作为教授应邀去讲课时,听到一个学生侃侃而谈,毫无道理地大力鞭挞那篇论文,言必称某某教授说,某某名导说。
颜析一笑,当着大礼堂里几千学生毫不给面子地回怼:“划分国内近现代影史的象征是什么?两大电影争论的主体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十三页讲的是什么?二十一页说的又是什么?
“都不记得了?我有幸听到的演讲还真是精彩严谨,基础扎实。
“同学,有生之年希望看到你内行的论文发表在这里,或者,独立完成查重不超过10%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也好,否则,评判的事情也请交给其他人去做,你不配。”
之后几乎没人敢在颜析面前公开诽议这篇论文,期刊不断更新,学术也不止步,这事儿渐渐也落进尘埃,被人忘记。
那时的时初远在颜析千万里之外,那时的颜析远想不到有朝一日会有将这篇论文作者当成此生唯一的可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