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个时辰左右后,王向松和李高朗也相继回来了。王向松还罢,这次发挥虽然没有超常,但是也还算稳定,也还有一点考中的把握,但李高朗面色就有些不好了,看上去有些失落。

        “云清,这次那句诗你知道他的出处吗?”李高朗一见到杨云清就上前问道。路上的时候,他遇见了王向松,两人也交流了一下,只是两人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所以李高朗才想着问一下杨云清,看他知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接着就把他关于这句诗出处的猜测说了一下。

        “啊!你也不知道呀!当时我还以为就只有我自己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急的不得了,想了好长时间,最后时间有些不够了,我才匆匆忙忙的作了一首诗上去。”李高朗有些沮丧的说道。

        这个时候杨云清听完李高朗的话,也不知道该安慰什么好了。每年的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制,所以出卷的考官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令人意外的操作。就像今年这次,估计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但是也总有些人就算不知道也能根据这句诗作出一首好诗来。

        最后他只能对李高朗说道:“也不用太过担心,这次说不定和你一样的人也有不少,这种情况下,若是你前面两篇文章做得好,最后也能和其他人拉开一点差距。”

        之前杨云清他的得到这那几本书都让李高朗王向松抄了一份去,里面可谓是各种类型的文章基本都有,之前几个月他们和他一样,也认真钻研了一番,这样一番下来,杨云清觉得对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也会有些帮助,若是这次李高朗的前两篇文章做得好了,也未必不能挽回自己的劣势。

        好在李高朗天性乐观,也就沮丧了一会,很快心情就恢复到了平常的样子,接下来的时间就用来继续发奋努力,准备覆试了。

        而此时贡院里,以学政周大人为主的一系列官员正在阅卷。为了防止有人请人代考,学政还必须派人去调阅考生县试和府试的答卷来对比字迹,所以阅卷速度也有点慢。

        阅卷的的时候,凑巧学政周大人就拿到了杨云清的那份卷子。作为出题者,周大人很能明白自己出的题目的难度,所以对考生们的答题情况判断的十分准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