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以前不过是个小渔村,别说话剧、音乐剧了,连华夏古典的戏曲都没有,最开始的舞台表演,只能是粤剧。

        大概从清末开始,随着香江跟国际的交融越来越深,西方的话剧、音乐剧、舞剧也进入香江,但那个时候,最火的还是粤剧。

        从上个世纪中期的“举步维艰”,到逐渐商业成功的“百花齐放”,再到千禧年后越来越多样化和本土化的原创题材,香江舞台剧以“香江本土性”这一独具特色的力量,在华语舞台剧中异军突起。

        就跟内地话剧一样,从开始的只能演西方剧本,到后来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雷雨、茶馆、四世同堂,以及歌剧白毛女等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并反向输出国外,也同样叫好叫座。

        除了本土化外,像经典的舞台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依然经久不衰,并被改编成多个剧种,深入人心。

        川省好人名气比这些稍弱一些,但只要是戏剧爱好者,都有所耳闻,但看过的,除了去西方国外,本地还没有,或者也有排演的,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没有电影、电视剧之前,舞台剧在世界各地都是主流,但有了电影后,主流变成了二流,有了电视后,二流变成了非主流。

        当然,非主流是对比而言,放到华夏,乃至全世界的人口基数上,也是不小的数目,就拿今晚来说,除了捧场的名流和明星,以及仅仅是被宣传吸引好奇过来的观众外,其他的话剧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香江文化中心的大剧院,足有一千七百多个座位,而座无虚席,至少超过一千位观众,都是戏剧爱好者,甚至是从业者。

        就像当初宁远担纲主角出演恋爱的犀牛,那些得知宁远不仅被华戏破格录取,又被特招进华夏话剧院的学生、演员,都想来看看宁远的深浅,好奇、观摩和学习、不服的心思不一而足。

        包括谢停风,一开始调侃想看宁远的获奖话剧,也是存着不服的心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