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春秋我为王 >
        赵无恤掰着手指说道:“宋国公族,以戴族和桓族最强(宋戴公和宋桓公的后代),戴族主要有华氏、皇氏、乐氏、灵氏等支系,桓族主要有向氏等支系。”

        受“世卿世禄”制影响,公族往往世代把持国政。如今,中原诸侯都存在君权下移。卿权上涨的情况,并由此而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晋国自不必说,鲁国三桓专权。“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在郑国,“七穆”也世掌郑国国政。

        但宋国却有些特殊,公族政争虽然激烈,但权力分配却比较均衡。而宋公仍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当年楚国太宰就评论宋国时说:“诸侯唯宋事其君。”

        “宋公之下,则有公族出任六卿。”

        宋国分封之初仅设一军,由国君统率;宋襄公为了图霸,于泓水之战前扩军为二军。自将右师,使公子目夷“为左师以听政”;城濮之战后。宋成公又扩军为三军。

        无恤对宋国六卿的姓名和族别早已如数家珍:“现如今,乐大心为右师。向巢为左师,向魋(腿)为大司马,我的舅兄乐溷(混,字子明)继任大司城,宋公的同母弟公子辰为大司徒,皇瑗为大司寇。一般而言,右师就是宋国执政。”

        张孟谈苦笑道:“但右师乐大心却是反晋派,而且和赵卿还有些过节……”

        那是宋元公十五年,宋国执政乐大心与诸侯会于黄父。会上,晋卿赵鞅令诸侯向刚刚平定王子朝之乱,仓无斗粮的周天子输粟,乐大心却不干了,他争辩说:“宋国不输粟,宋国乃是周室宾客,而不是下臣,为何要负此责任?”

        他随后被赵鞅和士景伯反驳斥责,加上之前被韩氏利用,来个出空手套白狼,把一度属于乐大心的州县白白拿走,乐大心早已对晋国充斥着不满和仇视。

        无恤分析道:“乐大心是宋元公时的老臣,势力雄厚,他有封地萧邑,是百彻万户的大城,他还与宋公的四位弟弟交好,这五人结为党羽。他们亲齐仇晋,把乐伯之死说成是范鞅一人所为,和齐侯无关,要求背弃与晋国的盟约,投靠齐国,他们还一度主张要将我拘押!”

        想到初到宋国时艰难而尴尬的局面,赵无恤也心有余悸,所幸,他妥善利用好了各个势力的矛盾,在他们中间长袖善舞,终于站稳了脚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