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朝为田舍郎 >
        奏疏公文上的“民”字不可信,因为上层的人并不清楚这个“民”究竟代表的是谁。

        这个年代的“民”是普遍不识字的,那么一项政令说是对民有利,改善了民生,为民做主等等,究竟是谁得了利?是那些真正每日耕作的百姓,还是写奏疏公文的所谓精英阶层?

        顾青是从一个贫瘠的山村出来的少年,他比谁都清楚“民”的艰难,也比谁都清楚官员所说的“民意”究竟是地方官员自己的诉求,还是真正的为民做主。

        大唐国都外,短短数月汇聚近十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这本身就是当官的耻辱。

        好笑的是,长安城上到天子,下到官员,没人觉得这是耻辱,这不过是陌生人的不幸。他们沉醉在琼浆歌舞里,将难民们的不幸当作了谈资,连李亨都放弃了赈济。

        真正为这些难民奔走筹粮的人,只有顾青。

        凡付出必有回报。

        今日顾青大婚,跪拜在路旁恭敬地献上微薄寒酸的礼物,一无所有的难民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作为贺礼送给了顾青。

        经历了误解,唾骂,千夫所指,今日顾青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

        一支破旧的铁簪,一个枯草和破布编织成的同心结,一摞山上采集来的新鲜野菜,这些便是难民们的全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