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644年12月

        朱由嵩付清的举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幕后黑手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的扩散迅速的渗透到了南明的方方面面,等到南明政权的士大夫们从和满清划江而制,从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的虚像中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等人已经处在了火山口上。

        首先,支付给满清的岁币要求上相当的苛刻,南明可没有南宋那样的经济能力,没钱,怎么办?当然是从老百姓身上榨取,这时候倒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所有东西都是皇帝的。老百姓面对残酷压榨,心灵上出现了空隙,在寻求解救的时候,某小本本的思想乘虚而入了。

        被压榨的不止是平民,商人虽然富裕,但社会地位低下,成了朝廷盘剥的重点,商人们的不满也在不断的积蓄。

        其次,经过了金陵暴动之后,南明终究没有能够封杀住暴动所代表的思想的传播,“忠君”的理念,正在被忠于民族所取代,再加上某个幕后黑手的推动,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南明政权面对满清谈判时候表现表现出的软弱,在士子阶层,已经被激起了民族自尊心士子的和那些依旧遵循传统理念的士子,分裂成了两派。南明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涌动。

        分裂还包括南明本身的军队,武人在明朝的地位素来尴尬,而现在,小本本流入了军队,很多基层军官和士兵,内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阵营,一切的一切,和未来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开始从合,不过指导思想,却并非布尔什维克主义,非要以颜色来区分的话,这种思想的颜色靠近铁灰色。

        最后朝堂之上,从划江而治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的士大夫们,作为察觉了新情况,并深刻的感受到了危险的利益集团,也曾经试图挽回形象,不过他们无论如何也绕不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下,最困难的一座大山即——驱除满清,收拾旧山河。

        这当然是现在还在为攒足岁币而苦恼的南明政权所无法做到的,最后也仅仅只是止步于一些小恩小惠,根本无济于事。行将就木的明体制,甚至是连自救行动,都会招到本身的抗拒。

        时间:1644年12月30日

        地点:金陵

        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青年坐在一家酒肆中,翻看着手中的书本,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酒水。从扬州依靠赶路的机关,不需要太废力气,青年到达了金陵,青年的名字叫,是一名偃师,一路追寻着魔君的踪迹来到金陵,但苦寻无果之下,在金陵散心的时候,在书屋中十分容易的买到了现在应该南明朝廷明令禁止的禁书,而且还是上下两卷都有。想到自己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同样巡逻经过的官军的带队军官,分明是看见了自己手上的的书本名称,但是却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一样,还对当时紧张的自己点头一笑,继续带队前行,而书店老板还嘲笑自己少见多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