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五(西元1916年)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辛亥革命元勋,同盟会元老,国民政府主席黄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病故,享年42岁。

        黄兴的死讯在第一时间就被国民政府向外界公布了,国民政府发言人黄远生同时想各界宣布,成立黄兴同志治丧委员会并公布治丧委员会成员名单,王隆中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孙文,章太炎,熊希龄(从北京南下),梁启超任副主任,王振宇,胡汉民,陈炯明,廖仲恺,叶祖文,周质云,程潜,熊克武等七十四人为委员,国民大会紧急会议以全票通过为黄兴举行国葬的提案,并且通过王振宇的建议,把黄兴葬于南京紫金山,同时确认紫金山为国家公墓,设立忠烈祠等一系列方案,同时决定在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等十二座省会城市,举行公祭。

        北京中央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也发了通电致哀,并指派刚刚卸任的国务总理熊希龄为自己的代表前往南京吊唁,驻华公使馆也发了吊唁电,同时驻南京各总领馆也纷纷到黄兴官邸吊唁。

        整个追悼活动在王振宇的要求下延长为七天,军事委员会命令所属青年军包括远征军上下为黄兴戴孝。

        黄兴的灵堂被放在了国民政府大礼堂,一口连夜赶制的金丝楠木棺材盛着黄兴的遗体被放在灵堂中央,四个身高超过一米八被精选出來的士兵身穿漂亮的白色镶金边大礼服侍立棺边。

        一副经过修饰的黄兴肖像画被挂在灵堂的正中,挽联可不是后世香港黑社会专用的什么“沉冤待雪”,而是章太炎这个大才子亲笔写的,上联是“无公乃无民国”,下联是“有史必有斯人”,横批是“浩气长存。”

        灵堂两侧按照王振宇的要求放满了社会各界送來的花圈和挽联,所有吊唁的人从正门进來,佩戴白花黑纱,由右侧进來绕棺一周后,至左侧慰问家属,同时家属谢礼。

        同时紫金山的忠烈祠和黄兴纪念堂也开始施工,按照王振宇的要求,蔡锷将军的遗体从日本运回后也将葬于此,而不是历史上的岳麓山,反正中山陵估计是沒了,以后紫金山上也就只剩下忠烈祠和一堆纪念堂了。

        王振宇这几天几乎衣不解带的守在灵堂里,那份对黄兴发自内心的尊重加之对黄兴死后丧事操办如此的极尽哀容,让国社党内很多同盟会出身的元老纷纷点头称赞,特别是四川赶到南京的熊克武,看到王振宇对黄兴如此重视,也就对自己这些一直追随在黄兴左右的旧人未來的政治前途略略放心了,历史上因为黄兴的追随者在北伐之后日渐边缘化,使得黄兴的历史贡献有意无意的被人忽视了,于是很多年后,当人们谈起辛亥革命都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到孙文,可是有几人知道,所谓同盟会的十一次起义,大多都是黄兴在运作的,其中最悲壮的黄花岗起义,黄兴更是身先士卒带着炸弹队冲入两广总督府,辛亥革命,黄兴也一直奋战在第一线,而孙文却留在国外筹款,直到革命差不多要胜利了,才回來出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亲信面前曾自信地评比孙中山、黄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徙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