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一早,菊莲婆子忽然叫所有的娘子去作坊里头整理边角料,将丝绒穗子,丝绸锦缎,还有一些锈包等,全规整区分开来。

        若不是来这一出,楚娇娘至今怕还没能想到段老爷的存货地点,竟是在这毫不起眼的作坊内。

        也是到现而,楚娇娘才将一些事儿给串联起来,比如,段老爷为何如此紧张边角料这一块;再比如,大织女的上好缎子为何要扔在边角料的堆里?

        且不说那些丝绒穗子切实是由残留下来的丝线手工编织出来,另做他卖。然除开那些真有残次的丝缎被扔在这里,请人来再做裁剪,真正出自大织女手的料子被冠名“边角料”扔在这里后,实则转头便被人私下做了收拾。

        不过要说纺织园里不可能没有人不知晓此处,不晓得此番做法。然而……还真没有。原因,正是因段老爷将明暗两条路划分一个透彻,不该透露的东西,绝不透露分毫。

        段老爷是个精明的人,毋庸置疑。能在小小的乾州县立起这么大的一个纺织园,做着数一数二的丝缎生意,那也定不是常人。

        据说段老爷五岁便同他祖父走商,算盘比他父亲还要精通;十岁便接手了舅舅家恹恹倒闭茶行,不到两年,就风生水起;十五岁随父亲去蜀州交易,得知蜀州地带的惯养蚕。

        且知嫘祖始蚕传说,创下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之法。段老爷心中仰慕憧憬,于是弄了几条白胖胖的蚕回来,之后就开始了养蚕练丝之术;二十岁修了这间纺织园,直到现今,已有三十余年。

        此人做事讲究有备无患,器二不匮。外头一批织女,园子里一批织女,此等绸缪之事便不多说了,全然教人挑不出毛病。而下连“边角料”这一块,竟然也是暗藏玄机。

        要说楚娇娘最终如何发现的,那便是在这次全员规整收拾作坊时,她发现上回偷偷来探看出自姜大娘子,以及巧云等几个大织女的那些个料子,全然不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