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眼中只知道荆北有了一股大势力完成统一,荆南又有协助修堤的襄王亲卫护着,荆州的稳定程度甚至比龙江决堤前,荆州还剩些部分黎国官吏时还好些。除了信州关不开的问题外,取道荆州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老实说,在知道这样的环境一部分建立在齐国相助修堤的前提下后,起码取道此处的商贾们是希望这样的维护能更长久些的。他们的想法,与荆南停留在河堤的民夫们一致,更希望能长久安稳下去,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对此报太大的希望,心里清楚荆州被三面围堵无人愿意接手的时候,荆州这样的平稳只能昙花一现。

        东荆郡接应第一批从荆州返回的工匠等人只是个开始,之前紧着修堤用的材料,开始大批倾斜给东荆,修整过一部分的荆州大路上,除了行商和闻风而来的游侠,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运输队伍。

        崔齐光签下的是一年的时间,用取材交换齐国无偿提供经验人手帮助修堤。薛瑜没打算坑人,没碰信州关旁的铁矿,要的也都是放到黎国手上也没什么用的矿藏,除了新清理出来不久的煤矿和一点伴生的萤石矿外,价值都不高,总的来说材料是能够覆盖成本的,甚至算市价还是齐国吃亏。

        因此,黎国给报酬更好,不给也没什么。

        但对东荆来说,能从临近的荆州获得足量材料,路上的运输成本就减少了,护送这部分属于齐国的材料,也能派兵出去跟着做新的练兵训练,好处多多。

        至于一年后到底会不会打起来,还有没有黎国来给东荆持续运转的工坊提供原材料,就是另一回事了。

        矿区稳定,因着筑堤停留在龙江堤两旁的人也并没有因筑堤结束重新四散开来,甚至回头去做山匪抢劫,留下的人品性大多经过生死大变中的历练,之前为了自保只是上山不会抢劫,如今就更不会了。

        龙江堤经过最后一段时间看守,基本能确定不会再出事,原本就属于荆州的民夫们看着两岸已经从四处泥泞中大变样的荆州一角,知道这都得归功于齐国、或者说齐国的襄王。

        即便到了别离之际,也给他们留下了居所、少部分牲畜和田地,虽然过得可能艰难些,但靠着这些口粮,到底是不会出人命的。至于开春春耕到秋收之间缺衣少食,大不了每家出一两个人去现在还属于齐国的矿区挖矿卖苦力就是了。

        但这都是还想再在荆州继续过下去的想法。没了官府没了官兵,他们这些人无依无靠留在这里,也只能是被来回抢夺的命运,看上去只要种地就有口粮不至于饿死,最后能留在手里多少,可就不好说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