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后世相对安全成熟的灯盏和发电机,薛瑜虽然知道原理,但也得自己重新攀一遍科技树。之前送回京中的新型玻璃灯笼,就是在灯盏聚光设计上有了新发展的成品。粗糙到安全稳定性都无法完全保证的电灯,已经是两个月里调试过许多次的成品,在她眼里却处处都是毛病。

        后世人人都听过名字的金属钨还不知道在哪里,而不用人力,用蒸汽机对接发电机,虽然理论可行,但稳定性就更差了。现在能供得起、保护得了蒸汽机存在的只有煤矿矿区周围,爆炸和电火花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看上去下面灯火明亮,无尽震撼,实际上谁能想到,在背后支撑着明亮光芒的现在简陋的手摇发电机,最高也只能提供一个时辰的供电呢?一则人力不及,二则机械本身需要维修保养。

        为了让商街有一个震撼性亮相,让人清晰地知道踏入齐国境内就是极特殊的模样,薛瑜可谓是煞费苦心。

        对电灯的研究持续了许久,造价居高不下,一整个商街上加起来不过十盏灯和百丈有余的电线,价格就和盖起一期商街的成本差不多,还不像房屋一样,起码有十几年的使用时间。

        要不是商街确实已经到了开业的时候,她还能和工匠们再调试调试。不能确保足够安全稳定,电灯也就只能在东荆玩乐一样用用,应用到矿区照、入户使用或是像钟楼和其他物事一样第一个送去给皇帝,想都别想。

        薛瑜将路边所有商铺台阶下并不明显的一条隆起指给薛猛看,成本颇高的细陶管卡在水泥槽内,乍看与最初商街打地基时放下的排水管有些相似。一管套一管封起来的电线通路,卡在最不会积水的位置,饶是如此,也得小心谨慎,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开启电路。

        好在天公作美,七月初一加上往前几天,都是晴天。

        “电灯,以雷电做的灯?”薛猛喃喃自语,在这一刻,思路与下方议论着取星河光芒的人群重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