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军写的第一篇《山楂树之恋》本质上是一本伤痕文学,第二篇《芳华》,原本是带有原作者的自传色彩,年代跨度很大,充满了各种时代悲剧。

        但夏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缩小文章的年代跨度,着墨于那场发生的南方边境上的战争,从侧面反映当代“最可爱的人”,实际成了一篇战争。

        这种传统写法和当代所流行的先锋文学格格不入,所以从市场反馈来看销路并不太好,远远比不上第一本《山楂树之恋》。不过他不担心,这本书火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第三本他决定写小人物的故事。他想起了九十年代初的内地最火爆的一部电视剧《渴望》。

        这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播出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创下了万人空巷的记录。

        据说就连公安部门都为电视剧《渴望》的剧组颁发了荣誉,认为他们创作的电视剧《渴望》,有效避免了社会上偷盗、抢劫等治安事件。因为一到晚上大家都在家里等着看《渴望》。

        这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如此火爆除了一帮老戏骨的精彩表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电视剧“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友情和爱心”。剧中浓厚的悲剧色彩促使了人们去思考、去认识现实生活。

        悲催在于,夏红军根本没看过这部电视剧!

        没来到这世上之前只在网上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简介和评价。

        还有在夏红军看来,这部电视剧实际就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个追求者车间副主任宋大成,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之间三角恋的故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