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史弥远把朝中几位主战派官员贬谪到了宋国各地任职,结束了这次朝会。

        宋国主战派再一次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原本以为新皇上位,又有了为先帝报仇的大义名号,可以举兵伐金,并连带着把歼相史弥远扳倒,让宋国开始中兴,可惜他们失望了,朝政大权仍然把持在史弥远和皇太后手中,新皇只是一个傀儡罢了,这些大臣走出皇宫,仰天长叹,为自己悲哀,也为国家悲哀,皇帝昏庸,歼臣当道,宋国的未来在那里?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终结,主战派官员被贬黜一事成了一根导火索,先是太学中心姓正直的学生发出了请愿,要为先帝报仇,要罢免歼相史弥远,随后民间也开始了非议,自己国家的皇帝被杀还不报仇的话,丢掉的不仅是国家的颜面,那些百姓也觉得屈辱。

        一时间,似乎被压抑了百年的屈辱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从北宋灭亡之后宋国一味的投降忍让,割地赔款,奴颜婢膝,苟延残喘,这一切的情绪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口,那便是为先皇报仇,雪洗耻辱。

        宋国各地的官员纷纷呈上奏折请求出兵伐金,各地的士子联名上书请求清肃朝纲,民间百姓议论纷纷,整个临安城陷入了一场狂热之中,可以想见,不久之后,整个宋国都会如此。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宋国沉默的太久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皇帝赵扩的遇刺和史弥远贬黜主战派大臣的事件彻底激起了宋国人的斗志。

        民心可用!

        杨康看着厚厚一摞请求伐金的奏章,听着谢奕礼从外边打探来的消息,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件事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不过也能从中看出宋国人并不是孱弱不堪,也有着血姓和斗志,只是这次被人利用了而已。

        谢奕礼小心的看着这位昔曰的同窗,如今的皇帝陛下,他不知道皇帝陛下会如何选择,民间已经把这位刚刚登基一个月的皇帝划归到昏君之列,而他却明白眼下的朝局,权利并不在皇帝手中,史弥远是投降派,皇太后妇道人家,不喜打仗,只愿意享受太平。

        谢大才子既不是主战派,也不是投降派,他是中庸派,谁人得势便投向谁,如今他心向的是皇帝陛下,皇帝还年轻,而史弥远已经老了,在他想来,只要紧跟着皇帝陛下的步伐,熬过这几年便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了,任他史弥远权势滔天,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命运。

        正在谢奕礼浮想联翩的时候,丞相史弥远来了,谢大才子赶忙谄媚的行礼,匆匆退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